【明報專訊】「我想親身多謝Facebook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。」此話出自發起埃及反政府示威的Google之子古奈姆。但除了古奈姆之外,想來那可能也是香港300多萬Facebook(下稱FB)用戶市民想跟他說的話。早前主管亞太、拉美及新興市場的FB副總裁Blake Chandlee踏足香港,參與首次的亞洲Social Media Week,並公布香港FB辦公室落成。由最初的溝通平台,到現時全美國廣告佔有率最高的網站,Blake Chandlee代表FB和我們講心又講金。
要說FB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,Blake Chandlee以他活生生的例子解釋:「為了Social Media Week活動,我首次來香港。但我對這個地方沒有任何認識,於是我在FB留言,問朋友有什麼推薦的好去處,短短時間就有來自新加坡、中東和加州等地的人留言,給我介紹,然後某人又留言他的一個朋友剛好搬來了香港,著我去聯絡他。」在以前,你完全不會想像到這種溝通方式,但FB的厲害之處,正是推翻了以往所認知的東西。
港滲透率勝英美
事實上,FB在香港有370萬用戶,滲透率達52%,排名全球第六,僅遜於冰島和摩納哥等小國,比美國的48%和英國的45%還要高。剛成立的香港辦公室同時兼顧台灣市場(繁體字市場),兩個地方合共有1540萬用戶,佔亞洲用戶量的11%。當初無心插柳建成的FB王國,只7年用戶人數便突破5億,成為全球第三大國,每日並以70萬人速度增長。根據《時代》雜誌報道,用戶每月共花7000億分鐘上FB,每日的新內容則有10億條,正編縮成龐大的FB social graph(社交資料)。「在我們的眼中,世界其實就是social graph,而social graph,正是我們最重要的投資和資產。誰和誰是朋友、親戚,全部可延伸出一張大藍圖。」Chandlee指,這張大藍圖既是用戶間溝通的工具,亦同時令廣告商更能針對其目標宣傳,並且能夠以簡單的發布功能而做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。這亦使得實力與吸金力不遜經濟實體的FB,成為商家宣傳的平台。例如近年時裝品牌便都在FB下苦功,發布時裝展的片段、新季的廣告照,以及各式各樣的品牌新動向。「廣告是FB最龐大的收益來源。」
研融合電視功能
所以在講心方面,FB提供更多途徑令用戶更容易在線,讓他們時刻和身邊的人保持social的關係;同時亦以這些愈滾愈大的social graph,進一步吸引龐大的潛在廣告商戶,和他們講金。除了電腦、手機、電子遊戲機等,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正在研究推出機頂盒的計劃,融合FB和傳統電視的功能。對於擁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,亦盛傳Zuckerberg正致力研究,開發能獲得中國認同,能夠禁止敏感言論的特別版本FB。另外,FB將不再局限在social graph層面,正開發open graph(開放資料)技術,讓其他網站可以安裝open graph程式,屆時當用家登入這些網站,網站既能access用家的資料,用家在網站上的一舉一動亦能在FB上發布。如果這些都一一落實,FB將會發展成怎樣的規模?Chandlee指,「FB基本上只是一個平台,我們所做的就是不斷將它完善,令更多人連線。但最後變成怎樣,我們談不上來。平台在這裏了,最後的面貌則要看商戶和其他網絡程式員怎樣發展」。
參與模式可選擇
但既非廣告商戶亦非網絡程式員,而是實際用家的我們,還是能夠選擇使用FB的方法。像FB這樣一個社交媒體,我們已經不能輕易與之割裂,但除了停留在因為擔心私隱問題而迴避使用的層面,還是每時每刻躲在電腦或手機熒幕背後like(讚好)或comment(留言)之間,FB提供了很大的行動力。
在識朋友與賣廣告以外,FB可以是一種政治工具。這裏指的政治,並非狹義的獨裁專制政權將FB定性為顛覆工具或反政府示威者以此號召民眾並最終推翻極權。政治本身是指涉及權力的社會關係,而FB的social graph,正是顯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結構。FB作為政治工具的重點,並不是單純的由上而下的洗腦式宣傳,亦非由下而上的一味反動與反對,最重要的,是讓所有人也能夠參與,有發聲以及表達意見的機會。根據以FB為藍本拍成的電影《Social Network》,當初Zuckerberg是因為被女朋友怒撇而有了開發FB的決心,將最原始的感受轉化成發展網絡社交平台的行動力。活於社會媒體中的我們,又能不能夠借由FB提供的行動力,實質推動社會進步、改善生活呢?
文:張曉冬
圖:張智超
協力:Social Media Week
美術指導:John Wan
編輯:楊泳森
- Feb 20 Sun 2011 00:33
Facebook 重構人際相處模式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